穿越千年傳奇 領略石窟奥祕

繼「細說歐洲文化有趣故事系列」人文講座之後,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再次推出全新系列課程「佛教石窟藝術」,首次講座於2月23日由瑞士佛光山監寺妙繹法師主講,吸引了14個國家、217位佛光人上線聆聽。

妙繹法師畢業於佛光山叢林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國際英文班。這次系列講座可以說是她參與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10餘年後,對石窟藝術的沉澱與凝練。

佛教石窟是以建築、繪畫、雕塑為一體的綜合藝術,是佛教藝術的集中體現,也是佛教文化的典型象徵。妙繹法師以精采的圖片與文字檔案,從起源、形式與功用等方面,對石窟做了概括性說明,引導大家對其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和認識。石窟最早始於西元前兩千年古埃及時代尼羅河岸的巖窟墓,500年後,受到巖窟墓的啓發,而有了神廟。到了西元前500年,波斯帝國建立了帝王陵墓。神廟與陵墓逐漸傳到印度而慢慢地發展成為石窟。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將佛法與佛教藝術發展到巔峰,並且廣為流傳到鄰近國家。

妙繹法師解釋,古印度的佛教石窟最初是為修行而設的,包括生活和禮拜兩種功能。隨著石窟的不斷發展,在建築形式上分為兩類,一種是毗訶羅窟(Vihara),以生活功能為主;另一種是支提窟(Chaitya),以禮拜功能為主。還有中心柱窟、佛殿窟、佛壇窟、大像窟、涅槃窟等類型,妙繹法師都一一做了詳細而生動的介紹。最後還舉出高雄總本山的雲居樓窗戶造型和禪淨法堂的例子,來說明佛教現代建築設計與傳統石窟藝術巧妙的結合。

隨後,歐洲佛光山副住持覺容法師總結指出,佛教歷來非常重視藝術教化的功能,希望透過這次課程,信徒們今後進入寺院時,能用藝術的心眼來領略寺院的美感。像寺院的建築、供奉的佛像、牆壁陳列的法語等等,都是把佛教的歷史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既是佛法的弘揚,也是藝術內涵的展現。同時希望大家能體會到佛像是通過僧人與工匠的一刀一錘、千雕萬鑿,才成就了它的莊嚴。許多古德聖賢甚至用一生的時間開鑿石窟;就像修道不僅僅侷限在上課的時間,而是一輩子,甚至是生生世世的發願修道。

講座結束後,引起各國佛光人熱烈的回響與讚歎。來自瑞士巴塞爾的潘榕英表示,伴隨著法師生動的講解,一幅幅石窟圖片使她聯想到古代眾僧高德的足跡。維也納常暉老師表示,這個課程使她想到2019年在敦煌參觀莫高窟的難忘經歷,並分享了她參觀時所寫下的隨文感想。

之後的講座中,妙繹法師將繼續講解更富於歷史性與故事內容的作品,如阿富汗巴米揚石窟及中國的各類石窟寺等。與會大眾紛紛感謝妙繹法師透過這種由點及面,由理論到實例的教學方式,對佛教石窟藝術做一次全面又深入的呈現,讓佛教藝術之光和佛教文化之美走入大家的心田,而更加領會到生命的豐富與多彩。

Original Text: 穿越千年傳奇 領略石窟奥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