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宗教對話 維也納佛光山赴哥特維格修道院贈書有感

《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贈與奧地利哥特維格修道院。

跨宗教對話,是一件極有意義之事,其價值不僅在學術領域,更在心靈層面。當人類高瞻遠矚,超越宗教藩籬,敞開心扉,「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地互動時,更能彼此理解和尊重,水到渠成,自然無礙;精神的花園,也會開出更多的璀璨花朵。

2020年2月7日,我完成了一個夙願,令人難忘的日子,一場跨宗教的對話。透過數月的溝通,那天,哥特維格修道院Stift Göttweig院長一行與維也納佛光山住持覺容法師一行,實現了一次交流,一回贈書,一個走近彼此宗教的機會。那天,瓦豪河谷冬意尚濃,大家的心,卻溫暖如春。

900年的哥特維格修道院,位於多瑙河美不勝收的瓦豪河谷。此段多瑙河長達80公里,河道逶迤,水面寬闊,兩岸山勢秀美,古堡林立,老鎮鱗次櫛比,葡萄園、杏園和蘋果園連綿不絕。2000年,瓦豪河谷實至名歸,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屹立於瓦豪河谷一處山巔的哥特維格修道院,初建於12世紀,屬羅馬天主教聖本篤會,講求心靈靜修和低調隱居。

記得初次與修道院修士約翰內斯•保羅提及佛教,他以一貫友善的態度,表示對之幾乎一無所知。當我從文化角度談及千年佛教的藝術瑰寶時,他雖聽得入神,卻依舊停留在抽象概念的層面,直到去秋,我帶了一本《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上山與他會面。

那天,他約了修道院圖書館館長弗朗茲一起,面對圖典,聽我講故事。顯然,那些遍佈於全球,令人歎為觀止的精湛佛教藝術,把他們迷住了,他們開始嘖嘖稱讚,並說某些佛像與歐洲雕刻頗有相似之處。的確,追根溯源,最初的一批印度佛像,其體態和面容,凸顯出不少古希臘藝術風格和元素。這種似曾相識,讓他們倍感親切。然而,當我相告佛光山團隊不久前完成並出版的20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已被不少歐洲學術單位收藏時,他們面露訝異:浩瀚20卷,果真有那麼多插畫值得書寫?我說是的,世界各地的佛教藝術,包括建築、石窟、雕塑、繪畫、書法和篆刻等,堪比汪洋大海。我還告訴他們,維也納佛光山覺容法師表示願以這套書相贈,增強彼此瞭解。聞言,他們一邊表示感謝,一邊小心謹慎地說,要考慮一下。

之後,便是我與修道院的多次電話和短信往來了。因雙方都忙,關鍵人士經常出門佈道或參加活動,事情便擱著。但我沒有放棄,一直繼續溝通、促進,直到有一天,修道院那邊說明年2月份有個空檔,弗朗茨館長可以接待維也納佛光山一行,但強調初次見面,大家聊聊即可,不要太多儀式感。

如此,我們2月7日上了山。一路上,山川秀美,田野廣袤,村落寧靜。車回路轉間,屹立於遠處山頂的修道院,驀然躍入眼簾,巍峨壯觀,極有震撼力。哥特維格修道院的風水,一直是出了名的神奇,每個季節,都會仙氣十足。

抵達修道院後,弗朗茨館長很快走過來,與大家行禮,帶領大家前往一間圖書室。大家提著20本厚重的圖冊,還有兩本英文版《獻給旅行者365日》,以及星雲大師的墨寶「行道天下 福滿人間」,穿過寬大的庭院,走進溫暖的圖書室。除了覺容法師,維也納佛光山還有知怡法師和兩位義工同行。

隨後,修道院院長高隆先生來了,這真是驚喜。幾分鐘後,修士約翰內斯•保羅也來了。大家坐下,彼此簡單介紹後,高隆院長便邀請覺容法師介紹一下眼前那套由星雲大師發起,如常法師等人歷經10年編撰的《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我充當翻譯。

覺容法師娓娓道來,圖文並茂的20冊《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以九千餘條目,近三百八十萬言,一萬五千餘張圖片,集各國佛教聖地藝術形式之大全,包括佛教建築4冊,石窟5冊,雕塑4冊,繪畫3冊,工藝、書法、篆刻與人物各1冊,加總索引1冊。內容以釋迦牟尼佛為主軸,搜集佛教美術存世作品,舉凡建築、雕塑、繪畫、書法、篆刻、人物、工藝,以及各博物館館藏品等8大類別的佛教藝術作品,皆收集在內,區域廣達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等30餘個國家。重要博物館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德國柏林國立博物館亞洲藝術館、印度新德里國家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台北故宮博物院、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和韓國國立慶州博物館等。

高隆院長等人用心聆聽,時而翻閱幾冊詞典。他們閃亮的目光裡,寫著一份喜悅,一份意外的喜悅。看得出來,他們為佛教浩瀚無垠的藝術天地,所深深吸引。

「我沒有想到這次交流會如此美好,也沒有想到佛教藝術如此令人著迷!」院長先生後來對我說。

被感動的院長小心翼翼地捧出一本書,說哥特維格修道院藏書幾十萬卷,這是唯一一本與東方宗教相關的古書。書不大,卻看出來有年頭了,裡面精美的彩繪插畫,描述著一幅幅宗教生活圖景。仔細辨認,應是多神教時期的印度藝術,但反面的文字,多為藏語,大約書成於佛教東傳時。院長充滿感激地接納禮物後,以一本修道院900年史冊回贈,並真誠邀請覺容法師一行參觀修道院教堂及其密室,還邀請大家參加午間靜修課。在散發著乳香香料和靜謐氣氛的空間,在滿眼巴羅克藝術和玻璃花窗的地方,東方的袈裟與西方的黑袍交相輝映,德語的吟誦,穿越時空,與佛經交融。那一刻,世界大同。

高隆院長說,他們將細心呵護這些珍貴的禮物,將《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等贈品放進圖書館的辭典專室。每年,修道院都會接納來自各地的研究人士和大學生,而辭典專室是人們的最愛。他說,相信人們會從佛教藝術裡,發現諸多美好的啟示和嶄新的感悟。

original text: http://www.lnanews.com/news/跨宗教對話 維也納佛光山赴哥特維格修道院贈書有感.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