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推出的五場「佛教石窟藝術」系列講座,由瑞士佛光山監寺妙繹法師繼印度、中亞、敦煌、雲岡石窟之後,於4月20日主講最終場,主題為龍門、麥積山、大足石窟,共計186位來自10多個不同歐洲國家的佛光人上線聆聽,會後引起熱烈討論與巨大回響。
妙繹法師首先從洛陽古城南郊伊河兩岸旁龍門石窟的地理位置及名稱來源說起,其造像風格沿續雲岡石窟晚期漸漢化的風格;最早開鑿的北魏造像是古陽洞,王公貴族在崖壁上建造許多佛龕,並將許願者與發願文刻成碑文列於龕旁,成為史跡。並舉「比丘慧成造像龕」之例,說明中國特有造型的盝型龕與印度尖頂楣拱龕結合的特色,裝飾著各種紋路的龕楣,尤其著名的「龍門二十品」碑文字體菱角分明,樸拙雄勁,在古陽洞就出現19個魏碑體,讓後人明確是何人為何事造何像。
妙繹法師接著說明,賓陽中洞與南洞之間的「伊闕佛龕之碑」,為著名唐代書法家禇遂良所書,用筆方挺剛健,結體平正,楷書參有隸法,饒富趣味,為傳世佳作。另外也欣賞了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北魏孝文帝與文昭皇后)歷時23年建造的賓陽洞,及武則天出資2萬貫為自己以盧舍那佛為主尊建造的奉先寺,偉岸宏大。
談到麥積山石窟,妙繹法師表示,佛像由石胎泥塑再上彩繪。44窟佛像靜謐慈悲的微笑,宛如另一東方維納斯,其衣擺比北魏立體厚重,佛陀有大旋渦紋頭髮,雙眼微閉俯視,展現西魏造像特色。121窟菩薩與比丘靠在一起對談,表情唯妙唯肖。萬佛洞內造像碑及釋尊為子授記造像,展示了佛陀人間性的一面。
最後妙繹法師以影頻簡短介紹在重慶山區也是石窟群的大足石刻,此區特色為融和釋,道,儒三教俱全,為佛教本土化的具體表現;堪稱最有中國特徵石窟藝術。舉寶頂山石窟創建者趙智鳳、第5龕華嚴三聖;夾江千佛崖石窟159龕的毗沙門天王,屬漢傳密教,因曾顯靈幫忙打勝仗,在四川出現有近100尊此天王造像;第20龕地獄變相中的地藏菩薩融和道家地獄觀念,展示佛教經典的各種變相;第17龕報恩經變相,六師外道謗佛不孝圖及養雞女、吹笛女、十牛圖等,展示經典故事與當時農村生活型態。另外六道輪迴圖顯示眾生因貪愛引起十二因緣各種業力輪迴的形像。其精雕細琢無與倫比的工法技藝令人讚歎!
講演結束前,妙繹法師表示,各時期的石窟都藉由美的傳遞,引領眾生更加容易了解佛法之真義,人成即佛成,佛教藝術與人生活息息相關,希望和大眾一同研究並精進修行。
最後,歐洲佛光山副住持覺容法師表示,非常感謝妙繹法師從歷史的變遷、地理環境的變化,有系統地介紹石窟藝術與時代意義。尤其因新冠疫情,無法出遊的情況下,透過線上課程,就可遊歷各地的千年石窟造像,真是莫大的福報。佛教的石窟造像非常豐富,透過被保存下來的石窟,看到了佛教信仰的傳承,不但了解到當時佛教發展的情況,也印證了佛教傳播的人間性。
覺容法師更強調,這五堂課除了大開眼界、遊歷佛教藝術外,更體會到古德先賢奉獻一生開鑿石窟、雕刻佛像的信仰力量。祈願透過佛教藝術的課程,讓每一位參與者跟佛陀接心,開發大家在修道路上的慈悲與智慧,得到佛法的歡喜與利益。
Original Text: 雲遊龍門麥積大足石窟 與佛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