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17
關於視覺,常暉從醫學、心理學、哲學和當代黑科技等領域入手,簡述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如哲學所言「知覺、感知、認識力、看法」;醫學、心理學所言「視力、視線、影像、錯覺、假相、幻覺、妄想、謬見」;當代黑科技所言的虛擬現實等。
從視覺和大腦的關係上看,視網膜將光子傳送到大腦枕葉,加以分析,對於不斷進入的信息,大腦必須瞬間辨別其顏色、形狀、遠近以及移動的方向和速度等,並從記憶資料庫中尋找概念,以對新來的資訊進行比對和解讀,給予意義。在其過程中,即時運算的工程可謂浩大,令大腦疲憊不堪;同時,大腦的習性傾向於假設世界是熟悉的模樣,可以經驗判斷、分析、歸納各種狀況,甚至不願面對無時不刻的變化訊息。如是,錯覺或幻覺的產生,顯而易見。
常暉帶領大家做了不少視覺遊戲,包括彭羅斯階梯、魔鬼叉、隱藏的面孔、鴨兔頭、策爾納錯覺、艾賓豪斯錯覺等,另有諸多讓人產生錯覺的有趣圖案。透過視覺遊戲看到視覺的局限性,也明白錯視如此容易在生活裡發生。一些遊戲激發了哲學家的靈感,比如格林兄弟所畫的鴨兔頭,曾讓奧地利大哲學家維特根斯坦如獲至寶,在其遺著『《哲學研究》中多次以此為分析的要點,闡述視角的不同、主觀的力量,以及真實與正常的關係。
視覺神經科學的研究,圍繞大腦的視覺皮層進行,以觀察大腦神經活動如何引發視覺認知及其相關行為。視覺皮層(Visual Cortex)中,V1處理簡單視覺對象,是人類大腦中硏究最廣泛的領域之一,V2處理圖形與客體輪廓,V3是更多地傳遞信息,V4處理顏色。對於視覺信息的識別,有空間和內容兩條通路。空間通路把視覺傳遞到大腦的頂葉區域,幫助理解所觀察物體在空間維度內與人之間的關係;內容通路則通往下顳葉,幫助識別視覺信息是什麽。
兩條通路之間,有個顳下溝,這個腦溝涉及內容和空間兩個通路,幫助組合具體的視覺模塊。那麼視神經細胞之間如此複雜的結構,其背後的原理如何?細胞之間的各種連接該如何解釋?常暉提及,對V1皮層做水平穿透後得到的視神經細胞,即LRHC,以及視神經中的STDP現象(這種調整大腦神經連結強度的生理過程,形成了對不同曲率響應的LRHC細胞組)。此外,赫布理论中的「記憶印痕」、奧爾波特的「自聯想」,上世紀九O年代才被提出的鏡像神經元,以及盲視研究,也都讓在場聽眾深受啟發。在科學研究上,人類對於視覺的完整運作,迄今尚無法徹底理解。即便是不同人看到的同樣顏色,究竟有哪些區別,神經科學亦很難回答。
從視覺神經看眼識的業力,則讓大家回歸了佛學天地。佛學看視覺,談的是眼識。在佛經談到的八識中,眼識屬於前五識,其產生依賴於第六識的分別,第七識的思量以及第八識的種子存儲。為此,常暉引用《瑜珈師地論》「復次,由眼識生,三心可得,如其次第,謂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初是眼識,再次是意識……」說明。最後,以《金剛經》中的 「凡一切相,皆是虛妄,若見實相非相,即見如來」,結束精采講座。
歐洲副總住持暨維也納協會輔導法師覺容法師表示,非常感謝常暉義不容辭地接受邀請,引導大家以開放積極的態度,探索哲學、科學、心理學與佛學的關係。在一系列概念和視覺遊戲的鋪陳下,讓大家有更多體會,對眼識作用也有更多了解。佛法說惑業苦之輪迴,因認識的錯誤而導致不正確行與煩惱。但只要在輪迴中切斷任何一個環扣,或者逆向而行,就可遠離這些種種苦。在日常生活中,對六根六識的作用必須有所警覺,同時希望佛光人在課程中不僅學到新知識,也能將之運用自如,透過修道來轉換自身的盲區和誤區,以遠離煩惱,得到清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