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歐美文學與佛教的因緣 西方桃花源與佛國樂土之賞析

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在2020年底開始,邀請了集東西方文藝氣質於一身的旅奧知名人文藝術評論家-常暉老師,開啟了歐洲線上認識歐美學術文化的課程,經過哲學,心理學,量子力學三次講座後,來到了2021年1月12日新春第一次空中約會的第四講。常暉老師以「世外桃源的魅力-歐美文學天地的佛教樂土」為題,帶領大家步入歐美文學裡的佛教境界,領略西方文人筆下的佛理與禪味,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125位佛光人上缐聆聽。

二十世紀以來,因為受到兩次的世界大戰衝擊、工業科技與社會制度的重大變遷影響,歐美文學的佛教元素達巔峰狀態。常暉老師首先簡單介紹幾位與佛有緣的英美文學大家:如艾略特(T. S. Eliot),吉卜林(R. Kipling),威爾斯(H. G. Wells),卡明斯(e.e cummings),貝克特(S. Beckett)和梅鐸女爵士(Iris Murdoch),在他們的作品中,對佛法都有很精闢的闡明,例如:在威爾斯的一篇文章中提及「佛離我們很近,不是神話傳說,是真實之人」、「佛是和諧不二」等等,道出了佛法的真義。

接著常暉老師帶領大家賞析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的二十世紀美國文學作品,分析施耐德(Gary Snyder)和金斯堡(Allen Ginsberg)作品中大相徑庭的佛教因緣。前者為明心見性者,常暉老師以優美流暢的英語朗讀了施耐德翻譯唐詩僧寒山的詩詞及他自己的詩,讓大眾由西方視角進入禪意中,體會情境;而金斯堡就只是一個混合媒體的產物。

常暉老師也簡明扼要地談到了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德國作家赫爾曼.黑塞,他的作品《悉達多》(Siddhartha)詳述了真切的求道之路,而在《玻璃球遊戲》(Das Glasperlenspiel)一書中,黑塞主張要離開知識障才能使人真正的開悟,這兩本書都值得我們去深究。

話鋒一轉,常暉老師以豐茂的圖文向大眾分享她於2010年的雲南之旅,以及結識了一名充滿傳奇色彩的奧地利人-約瑟夫.洛克博士(Josef Rock)的經過,洛克博士為世人宣介的茶馬古道,及對於納西族文化的研究做出極大的貢獻。而正是洛克博士,讓旅美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興起了靈感,寫下了《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一書,創造了令世人生出無限嚮往的「香格里拉」。常暉老師用婉轉的語調娓娓道出《消失的地平線》整個故事大要,大家跟著她去到那個不為人知的山谷「香格里拉」神遊一番,面對那片無法從地圖上找到的時空,聽著恍如隔世的故事。

最後,常暉老師啟發大家思考這個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究竟是不是一塊佛國樂土?而書中的主角能找回那片樂土嗎?

常暉老師於短短的一個半小時,引領大眾陶醉於文學的美好情境之中,渾然不覺於時光的流淌,令人不知身置何處。曲終人散之際,多數聽眾卻感意猶未盡,不想就此結束!與會者紛紛表示,非常感謝歐洲佛光山與佛光協會舉辦這麼生動的人文藝術講座活動,和常暉老師的精湛演說與美麗動人的照片,讓歐洲佛光人以充滿活力與希望的心態,來迎接未來這嶄新美好的一年,也更加期待常暉老師兩週後的最後一場講座,帶領大家進入歐美文藝的另外一片新天地。

Original Text: 細說歐美文學與佛教的因緣 西方桃花源與佛國樂土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