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什麼 禪定的負熵機制

【人間社 趙明明 奥地利維也納報導】 2021-11-18

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自2020年底邀請旅奧知名人文藝術評論家常暉主講5次「細説歐洲文化有趣故事系列」的線上講座之後,並陸續邀請專業人士推出各項講座,佳評如潮。今年歲末將至,再次延請常暉推展第二個系列的講座,主題為「科學與佛法的漸行漸近」。第一講「生命是什麼‧禪定的負熵機制」於11月16日舉行,研討關於生命存在的永恆話題。共有來自 14個國家的158位聽眾參加了此次線上講座。

常暉分別從中西方哲學、宗教、科學和數理邏輯學的各項實驗論證去解析,推論出科學與佛法的異曲同工之妙,讓大眾大開眼界,受益非淺!生命話題從「 無始」講起,涉及「本體、神、能、形式、名辯、因明、無始無終的圓圈」,以及佛家所講的緣起性空、真如自性和第一義諦;而龍樹菩薩「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道出了宇宙源起的關鍵。常老師詳細解說中國各學說之間不可分割的聯繫,如道家講陰陽五行,周易講八卦,中醫講六經辯證等,也都在闡釋生命的開始和結束,所有人、事、物質的演變皆可通過太極八卦來表達。

接著,常暉進入西方科學界,為大眾介紹從生物分子學到遺傳基因,再到量子力學的驚人發現,如系統微觀粒子幾乎不可逆的無序性(熵增原理),基因突變,以及生命體逃避趨向熱平衡的衰退等。而德爾布呂克實驗(細菌對病毒的抵抗力,來自隨機突變,而不是適應上的變異),啟發了奧地利量子物理學家薛定諤,他的系列講座被合集出版,於是有了巨作《生命是什麼》。此書內容引用其模型測試理論及研究方法,闡述有序、無序和熵,以及生命是否基於物理定律等重大課題。老師也分別解釋了熵概念、熱力學第二定律和熱力學第三定律,還有熵增加、負熵、餘熵和熱寂等定義。

常老師指出,此書中觸動人心的一句話,是「生物體以負熵為食」 。而薛定諤語出驚人地寫道,一個有機體的驚人天賦,是將「秩序流」集中在自己身上,從而擺脫衰變到原子無序狀態……利用合適的環境「飲用有序」。但社會的機制會阻攔這種與生俱來的能力,並形成惡性循環。常老師有感而發說:真是似曾相識燕歸來,「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熵概念在說科學版的《華嚴經》嗎?

最後,常暉帶領大眾一起朗讀《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中的一段,請大眾思考如何修禪定、積負熵,達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的楞嚴大定境界,健康、長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