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8
為方便歐洲佛光人疫情期間,足不出戶也能欣賞藝術收藏品,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邀請荷蘭國家博物館研究員王靜靈,於9月14日推出全新系列線上藝術講座。首期主題「羅漢圖的兩個傳統」,吸引近180位佛光人上線聆聽,跟隨導覽展開一場雲端藝術之旅。
本期講座主要圍繞京都大德寺《五百羅漢圖》與金大受《十六羅漢圖》來展現羅漢圖的兩個傳統。王靜靈首先介紹,這兩件作品大約在十三世紀時,從中國寧波東傳到日本。在十九世紀末,部分《五百羅漢圖》在美國展覽時被購藏。而金大受《十六羅漢圖》系列組畫,其中現存11幅保留在日本,另外5幅曾藏於柏林亞洲藝術博物館。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大量藝術作品遭到蘇聯紅軍的掠奪而下落不明,最終此5幅只能以黑白照片的方式向世人展示。
「羅漢是聲聞乘修行的最高境界」,王靜靈表示,此觀念雖源於印度,但在當地並未形成羅漢信仰。自唐代《法住記》傳入中國後,羅漢信仰才開始在東亞文化群形成,由於《法住記》裡並未記載羅漢圖像的繪畫特徵,藝術家可以不被約束,自由發揮想象,所以羅漢畫在東亞地區堪稱最具創作力的類別。王靜靈向大眾展示了各個時期畫家模仿的羅漢圖版本,進而說明此類作品在東亞佛教繪畫史上的影響與形成典範的過程。他也提到,由於不同畫家對《五百羅漢圖》的模仿,另外南宋畫家金大受在每一幅羅漢圖上留下「大宋明州車橋西金大受筆」的落款而被誤認成西金居士,這些都雙雙在中西方藝術史上形成美麗的誤會。
課程最後,歐洲佛光山副總住持覺容法師提問到,面對相似畫風的作品時,該從哪一方面去欣賞和辨別。王靜靈表示,可以從整體構圖以及描繪手法去鑑賞。他也提到,臨摹是東亞繪畫中重要傳統之一,尤其在佛教繪畫中更有許多同樣的稿本被反覆使用,所以會非常相似。法蘭克福協會杜佳則表示,已經迫不及待想要聽王靜靈老師講解之後的課程《說法圖》的製作與脈絡。
Origial Text: 歐洲佛光人雲遊藝術 領略羅漢傳統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