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推出之「佛教石窟藝術」系列講座,由瑞士佛光山監寺妙繹法師主講,3月23日第三場,線上暢談人人耳熟能詳的「敦煌石窟」故事,再度吸引了200多名來自10多個不同國家的佛光人聆聽。
開場妙繹法師提到,3月9日課後有佛光人反應,當日正逢巴米揚大佛毀壞後二十週年,冥冥中在為佛教遺跡緬懷紀念,實在巧合;並鼓勵佛光人參與課程同時有更多的互動。
妙繹法師接著表示,敦煌現址甘肅省,自古處於絲綢之路交通要道上,有「咽喉鎖鑰」之稱,所在之處融和希臘、伊斯蘭、印度、中國等各大文明,因此敦煌石窟中造像藝術的表現,也反應出各地不同之風俗;可謂是世界獨一無二,內容最豐富的佛教石窟。
敦煌石窟群分布廣,本次課程聚焦在莫高窟。莫高窟名字起源「沙漠的高處」,長達1680公尺,共計735個洞窟,俗稱「千佛洞」。從西元366年,前秦僧人樂僔開始開鑿,唐代達到盛況,元代後逐漸沒落,開鑿時間跨度千年。至今保存各個不同語言文獻7萬餘卷、壁畫4萬5千平方米、各類彩色塑像2千餘身、飛天4千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與鋪地花磚數千塊,是集合建築、繪畫、雕塑組成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美譽。
妙繹法師描述,石窟通常空間十分狹小,有些佛像又十分高大,雖然實際佛像的頭腳不符合正常比例,但其實是經過計算,使人仰望時感受其威儀,加上明窗採光呈現莊嚴肅穆的氛圍,令人不由生起歡喜心與恭敬心。
法師為大眾精選出莫高窟的精彩洞窟並一一闡述,第259窟北魏時期佛坐像表現禪定法喜的神韻;第45窟佛說法造像一鋪,盛唐造像S形身姿靈活、上色鮮豔、栩栩如生,展現出人間佛教貼近生活的一面。第259窟為常見的二佛並坐題材,乃出自《法華經.見寶塔品》,多寶佛讚歎釋迦牟尼佛演說《法華經》而分半座與釋迦佛的場景。第194窟雍容華貴的供養菩薩相是有鬍子的菩薩,主要因菩薩沒有男女相,而是「大丈夫相」,宋代後因民風影響,菩薩造像則逐漸轉為現在大家熟知的女相。第57窟俗稱美人窟,畫工極其細緻,其中菩薩身上瓔絡以「濿粉堆金」技法,展現獨特的精細畫工。
妙繹法師也例舉幾幅經典的經變畫。「經變」意思是將經文變成圖畫,用意在於以圖畫方便傳播佛教法義。敦煌壁畫主要故事畫分為記錄佛陀生平事蹟的「本行故事」、佛陀前世故事的「本生故事」、佛說因果故事的「因緣故事」。第275窟的割肉餵鷹與428窟的捨身飼虎便是佛陀的本生故事。其連環漫畫般的表現手法,活潑生動讓人容易理解並產生深刻印象。
講座結束後,與會大眾紛紛讚揚妙繹法師配合圖片巧妙而生動的描述,帶領大家進入曼妙殊勝之境,並且希望將來歐洲能組團前往莫高窟。大家也期待著接下來最後的兩場講座,想必將會有更多有趣又富於佛理的石窟故事,讓大家更深入的領略佛教藝術之美。
Original Text: 敦煌石窟交融五大文明 千年錘煉綻放佛教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