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物 回歸《楞嚴經》

【人間社 傅晨寧 奥地利維也納報導】 2021-12-03

由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邀請,旅奧知名人文藝術評論家常暉演講,系列講座主題「科學與佛法的漸行漸近」,於11月30日進入第二講「心與物‧回歸《楞嚴經》」,研討心與物,吸引了14個國家140多位聽眾上線聆聽。

古今中外的大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無不對心物關係感興趣進而研究。西方唯心論、唯物論,東方佛道儒家等學派,紛紛對於「心在哪裡?」提出深入的見解。

常暉列舉西方諸學者對心物的看法,如公元前五世紀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人是個小宇宙;十八至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康德:感知不能表達「物自體」的本質;十七世紀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生命有兩個屬性,存在於時空中的身體以及意識(思想)。接著以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台譯:薛丁格)著作《生命是什麼》為主,對身體與意識作深刻的分析。

常暉說明,根據自然法則,身體是純粹的機制運作系統,但根據無可爭議的直接經驗,「我」正在指揮它的運動,「我」這個「有意識的頭腦(conscious mind)」,是在控制只受自然法則控制的「原子運動」嗎?世界是由感覺、知覺和記憶構成,可以把它當作是客觀存在的嗎?可以找出是體內哪些物質與過程,與做出這些區分判斷的意識直接相關?

西方科學家在找尋意識的過程,經常以神經元角度切入,發現不是每個神經程序都會伴隨著意識。經常重演的事件,甚至會逐漸脫離意識領域,形成反射行為。而意識的出現跟新的學習經驗有關,是進化區域的一種現象。十九世紀德國演化生物學家理查德.賽蒙提出迷因(Mneme)的概念,指文化的繁衍因子,經過複製、變異和選擇的過程演化,複製到不同人的大腦中。而「意識」和「迷因」這兩種學習進化發展的過程,是否又呼應到佛法中使個體產生不同概念的「別業妄見」與大環境中每個人都能感知到的「同分妄見」呢?

薛定諤的理論與其他科學家如英國生理學家謝立頓理論的支持,科學家似乎在神經系統、獨立腦(Submind)、頂層大腦中、五種感官中,都找不到一個整合一切的「意識」,以上理論是否呼應了《楞嚴經》中七處徵心:心不在內、心不在外、不在根中、不在中間、非開合明暗、非隨所合處而有、非一切無著呢?

科學尋心似乎走進了死胡同。薛定諤最後主張「所有個體感知的世界總和,即世界本身」,即主客體不可分割,心物不二,《楞嚴經》說二處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在尋心路上,常暉以《楞嚴經》一句話作結: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常暉博學多才,跨越時空經緯,全方位剖析,深入淺出說明「心與物」課題,與會大眾讚歎不已,更對將於12月14日舉辦的「視覺神經科學——眼識的業力」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