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主辦,「細說歐洲文化有趣故事系列」文化藝術講座,於1月26日開啟該系列的最後一個主題「天籟、冥思、留白——歐洲音樂藝術裏的佛教靈感」的浪漫之旅,由旅奧知名人文藝術評論家常暉老師,帶領大家領略音樂世界中的佛教境界,探尋東西方藝術的玄妙結合,吸引了來自12個國家,110餘位佛光人的上線聆聽。
常暉開篇點出藝術家與佛教的聯繫,認為藝術家是最容易開悟的一類人群,是最希望身心靈合一的一個群體;她從視覺藝術繪畫的角度切入,講述奧地利畫家馬克斯·魏勒 (Max Weiler) 繪畫作品中的留白韻味,用西方的顏料,描繪出東方藝術的意境,展現出一種空靈、神秘、宇宙和精神合體的境界。
在音樂藝術的世界,常暉首先簡單回顧歐洲的重要音樂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古典派時期、浪漫派時期、與後浪漫時期;並親自一展歌喉,演唱亨德爾 (G.F. Handel) 歌劇《塞爾斯》(Xerxes)中的詠嘆調《綠樹成蔭》(Ombra mai fu),將其與佛教元音「唵」聯繫起來,頗有禪意。而後又聆聽格蘭·古爾德 (Glenn Gould) 演奏的巴赫 (J.S.Bach)《哥德堡變奏曲》(Goldberg-Variationen),與貝多芬《降E大調鋼琴協奏曲》(Klavierkonzert Nr. 5 in Es-Dur) 的柔板樂章,這些美妙的音符流動,都很能令人進入冥想的境地。
接著常暉介紹今天講座的重點,也就是橫跨兩個世紀的音樂巨匠,古斯塔夫·馬勒 (Gustav Mahler, 1860-1911) 和他的經典之作《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這部作品的歌詞源自中國唐詩,也可以說是馬勒真實而圓滿的自我展示;它充分的表達作曲家覺悟生命中,所有的悲歡離合之後,超脫塵外、臻於無我的心境。講座在《大地之歌》ewig, ewig (永恒)的歌聲中結束;作曲家馬勒轉樂音為天籟,實現他的生死超越,也留給聽眾無窮的回味。
課程結束後,歐洲佛光山副住持及維也納協會輔導法師覺容法師,為常暉五場的人文藝術講座系列,做了一個圓滿的總結,她表示,非常感謝常暉老師將歐洲學術文化,從時間上跨越幾千年的歷史演變,與空間上寬廣的領域,介紹給我們瞭解,帶給我們很多新的思維,也譲我們看到西方學術各個領域,與佛法的關聯之處。禪宗蘇東坡的一首詩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豈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生活一切都是佛法,都與禪相關,所有真善美的人物事相,都是光光相照,佛佛道同,都能啓發我們對生命更深廣的體悟。法師希望大家能從無常的示現中,感受到永恒,找到自己的清凈法身,在無常的變化中,找到自己的真心,讓我們生活在禪悅法喜當中。
至此,常暉老師的五場人文講座圓滿結束;這一路走來,她帶領與會者,先後領略哲學的智慧、心理學的力量、量子力學的神秘、文學作品的偉大,與繪畫音樂的韻味,闡明西方文化與佛法的關聯,為大家打開一片新的天地;與會者紛紛表示意猶未盡,期待後續還能安排更加深度的專題講座,讓大家再次領略佛學與萬物的聯繫,感受這個世界的精彩與曼妙。
Original Text: 天籟、冥思、留白 歐洲音樂藝術裡的佛教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