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聖地之旅 巴米揚石窟賞析

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於3月9日舉辦線上「佛教石窟藝術」系列的第二場講座,由瑞士佛光山監寺妙繹法師主講「西亞佛教.巴米揚(Bamiyan)大佛」,從上一堂課佛教之起源印度,將路線延伸到了西亞,帶著大家領略不同地區的石窟之美,吸引了歐洲14個國家、200多位佛光人上線聆聽。

妙繹法師將她參與編輯《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及參訪各地石窟多年的經驗,匯集成豐富的照片與視頻資料來呈現,首先透過地圖完整的描述佛教傳播路徑,並說明傳播佛教有兩個因素,一為西亞地區的遊牧民族,其遷徙與佛教傳播有密切關係。二為經商旅行,例如絲綢之路,提供旅人信仰與安心。

接著妙繹法師解釋佛像的演變,由早期的「無佛像時期」,所謂見塔如見佛,或以意象,如菩提樹、金剛座及佛足印來代表佛陀;到了二世紀,佛之造像開始出現;最後為宣揚大乘佛教的聖德與法義,促成佛教藝術多元化的發展。妙繹法師並且以三尊不同特色的佛像:西亞區的犍陀羅、恆河流域的秣菟羅與印度南方的鹿野苑,生動的分析佛像造型的演變過程。

隨後妙繹法師介紹了位於巴基斯坦與阿富汗的巴米揚河谷的上千石窟,令人扼腕的是,本有的西大佛(彌勒佛)、東大佛(釋迦牟尼佛)及大臥佛皆被塔利班政權所摧毀。在玄奘大師撰寫的《大唐西域記》中,稱此地為梵衍那國,當年有千人學佛法,極為興盛,信徒在佛面貼上金箔與華麗莊嚴的寶石來供養佛陀。妙繹法師也詳細地解説巴米揚石窟內青金石色的千佛壁畫,其龕頂套斗式配以希臘神殿柱子造型,經比圖與克孜爾第167石窟穹窿頂套斗式的千佛造像很類似,證明此處為東西交通要塞與宗教文化的轉捩點。而巴米揚石窟東大佛龕的天象圖中,有一尊當地拜火教的太陽神,這個發現被視為當地信仰融入佛教的代表。洞內也有將國王形象加諸於佛的造型,由此也可以了解當時王公貴族的衣飾及審美觀。

最後妙繹法師以明代的詩詞「千錘百鍊出深山,烈火焚身莫等閒,粉身碎骨都無怨,留得清白在人間」,來勉勵學員,就算無法長久如大佛般的壯麗留在世間,也要發心學佛,就如巴米揚石窟經千錘百鍊而成,為自己訂下目標,用自己的功德功行,燃燒這期有限的生命來貢獻世間。

妙繹法師精采的講解,讓大家認識更多佛教石窟的雄大偉蹟,增長了佛教的歷史知識,在這漫長不見曙光的疫情當中,令歐洲佛光人感到特別的親切與幸福,也期盼著後續下一次課程的來臨。

Origonal Text: 佛教聖地之旅 巴米揚石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