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5
自2021年新春之始,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邀請奧地利Steiermark 州立音樂學校終身鋼琴專任教授張淑德老師主講一系列的音樂欣賞講座。繼一月分的主題「樂音裡的地水火風」及三月分的主題「花與四季」閳示音樂基本元素與和自然脈動的關係之後,第三次的講座7月20日以「交響曲發展史和指揮的美學實踐」為題,再次引領歐洲各國一百多位佛光人線上一同踏入更深的音樂堂奧。
張教授從17世紀韓德爾-巴哈序曲的片段欣賞拉開今晚音樂宴饗序幕,在屏幕上以照片、樂譜、影音頻清楚分割畫面,排列介紹各同時期不同指揮家的迥異風格,或同時期不同樂派,或不同樂器組成的交響樂曲,讓觀眾一目了然,容易分析比較。
接著輪流播放18世紀Johann Stamitz節奏分明的交響楽;《維也納古典樂派》交響樂之父-海頓富有禪味與故事性的「告別」交響曲;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由柔美細膩的Walter和貴氣豪華的Karajan分別指揮;貝多芬第5號命運交響曲分別由Karajan如行雲流水的激盪和Knappertsbusch沉重陰暗的哀痛不同表現手法的演出;貝多芬第9號交響曲「歡樂頌」由Orozco-Estrada指揮,氣勢恢宏,表達出對全人類的愛!
緊接著張教授分別介紹了「新德國樂派」-浪漫派的華格納,保守派的布拉姆斯,以及改革派的李斯特與白遼士的作品;尤其特別介紹白遼士之引用末日經的死亡主題的交響曲。
發展到1900年以後,張教授介紹了馬勒第五交響曲,由指揮家Gergiev及Sir Rattle分別指揮那宛如電影配樂,快樂和悲傷融為一體的第四樂章。最後聆聽1950年以後,由Saeverud與柏恩斯坦所寫的兩首將鋼琴放入交響樂中的作品,結束了精采的音樂講座。
張教授也建議與會者,初始可一次專點一個樂章來欣賞,等聽熟整首樂曲,日後買票進入音樂廳就容易聽懂交響樂的內涵。
Ogirinal Text: 交響曲發展史和指揮的美學實踐 張淑德教授音樂講座之三